剛在世界品牌大會中再次躋身中國最具價值品牌五百強的《環球時報》,被評估的品牌價值超過十四億元人民幣。世界品牌大會由世界品牌實驗室及世界經理人周刊聯合主辦,而世界品牌實驗室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羅之父」蒙代爾擔任主席。
得獎後兩天(八月八日),《環球時報》刊登一篇文章,題為「獨身女性日益增多北上婚漸成趨勢 香港高官鼓勵姐弟戀」。文章引述本地香港統計處發表的最新 調查:「香港男女比例失調,特別是三十歲至四十歲這一適婚年齡段,每十名女性只有八名男性配對。據悉,現在香港超過八十五萬適婚女性依然獨身,比十五年前 激增四成。」
可惜,實情是顛倒的。適婚單身華人是男多於女才真!
第一,三十至四十歲的十名女性比八男性的比例有嚴重 誤導。根據《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二○○五年版》報告,這個比例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亦包括已婚者。在二○○四年,只計未婚男女的比例(即包括外籍家傭),三十 至四十歲的男女比例約為十比十點六,男比女多!若扣除外籍家傭,有關比例更變為十比十二點六,即是說,每四個單身非外傭女子約有五個華人男子可以選擇。若 計二十至四十歲單身非外傭類別,有關比例也相若。男女比例失調是事實,不過是陽盛陰衰,不是陰盛陽衰!
條件愈好詛咒愈大
第二,超過八十五萬適婚女性依然獨身亦是誤導。扣除外籍家傭,全港所有十五歲以上人口中只有七十九萬三千女性從未結婚。
事實上,港男原本大大多於女性,但由於大舉進軍內地婚姻市場,令大量內地女子持單程通行證來港與丈夫團聚,二十至三十九歲的已婚女子比男子足足多出四成,因此將二十至三十九歲整體男女比例扭曲。在二○○三年,全港結婚登記總數中有三分一是中港伴侶婚姻。
無論如何,對人口報告的錯讀是廣泛而嚴重,香港單身適婚男女是陰盛陽衰已成為經典的荒謬及錯誤「常識」,黑白被顛倒,傳媒及學者都責無旁貸。
前述文章也有趣地引述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最近的公開言論:「希望香港民眾多多參考演藝圈流行的姐弟戀,因為『香港女性比男性長壽,女大男小的結合更合理』。」
另一位高官也公開談論嫁娶問題,以解決香港人口問題。統計處處長何永煊前一陣子接受訪問時提出,考慮效法新加坡政府,舉辦社交活動,撮合單身男女。事實 上,新加坡成立官方媒人機構─社交發展署(SDU),專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單身人士舉辦活動,又考慮給予婚姻介紹所稅務優惠。社交發展署推動長達一個月的 「浪漫新加坡」運動,又舉辦過「愛情船河」、「星座速配」、「生肖速配」、「約在圖書館」、「SMS配對」林林總總的活動。
然而,報載新加坡社交發展署做單身男女配對時,女性最少比男性小兩歲。他們沒想過這個男長女幼的年齡選向是文化毒藥。女性年紀愈大,比自己年紀大的男子愈少,找到「合意」對象的機會愈渺茫。相反,男子年紀愈長,可選擇的對象愈多。
事實上這反映了潛伏在內在文化結構的男女不平等意識。女人找的理想對象往往是身材比自己高,收入比自己多,智慧比自己高,學歷比自己高,年齡也要大一 些。這種心理情意結是女性悲哀的源頭。現代女性收入、智慧、學歷不斷提高,自己條件愈好,詛咒愈大,因為比自己好的男人愈少。
「姐弟婚」趨增
部分女性為求解咒,放下原本的要求,文化也因此作出轉變,例如夫長妻幼的文化選向便已改變不少。二○○三年八月的《香港統計月刊》有一篇專題文章,比較首次結婚登記的新郎及新娘的年齡組合,「姐弟婚」原來在香港絕不罕見。
由於附表只列出不同年齡組別的男女結婚的數據,我們只能確定初婚妻子比丈夫年長五歲或以上的結婚個案數字。在一九八一年,初婚妻子比丈夫年長五歲或以上 的結婚個案,佔全年首次結婚個案百分之五點二,到二○○二年,有關比例升至百分之七點三。筆者推論,妻子比丈夫年長的結婚個案略有近兩成的水平!
英國國家統計處發表統計數字,所顯示的現象和香港差不多。在一九九八年,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新娘年齡比新郎大的婚姻比率達百分之二十六,比一九六三年的百 分之十五大幅上升。年齡相距六歲的「姐弟婚」亦由百分之三增至百分之七,而在非首次婚姻中,有關比例更高達百分之十五。在內地,這也是一個明顯趨勢,中國 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九十年代妻子比丈夫年長的比例是八十年代的兩倍。
公眾或許不太着意,姐弟婚不單是在影藝界非常普遍,其實在一般社會中亦已成趨勢。只要你我不歧視,愈來愈多少夫長妻會公開承認他們的新文化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